“少教多学”让语文课堂生机勃勃
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规律,在教和学这个问题上历来就意见杂陈。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饱受诟病,在数理化的夹击之下,被称作“少、慢、差、费”,语文教师讲台上苦口婆心,声竭力嘶,学生讲台下却了无兴趣,无精打采。“少教多学” 教改实验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语文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让语文课堂教学走向深层,走向学生的心灵。
早在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当代的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少教多学” 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达到独立思考学习的境界。
“少教”既不是不教,更不是放任自流。它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讲什么,不讲什么,哪些内容精讲,哪些内容少讲,都要做到心里有数。这里的“精讲”正是“少教”的体现。
“多学”,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多背教材。它是指教师通过“少教”,引导学生积极高效、全身心地参与小组合作的探究、展示、点评活动,进而达到积极学习、独立学习的境界。
此可见,“少教多学”要求教师明确两件事:“教什么”与“如何教”。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在“少教多学”指导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师应该精心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重视学案对学生自学习惯的引领作用。
很多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以完成任务的目的。为了达到较好的预习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前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份预习学案。一份好的预习学案应该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一)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明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这样学生学习才会更有针对性。
(二)预习案。预习案重在夯实学生的基础,通过填空题、问答题、填表题等引领学生加强字词、文学常识积累和初读课文情况下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这样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只需花费少量时间就可以完成基础积累,集中精力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重点,这样既加大了课堂的针对性,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探究案。探究案要设计有思考价值和讨论价值的问题,不要提问一些过于简单或无效的问题。课堂教学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抓住重难点进行分析、引导,及时总结规律、方法,引导学生对易混点、易错点进行科学辨析,而对于其他内容则进行大胆舍弃:不讲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就探究案问题展开讨论,并进行展示点评。这种做法也正体现了“少教多学”的精髓,“少教”也就是精讲,“多学”也正是让学生在合作讨论学会学习。有“舍”才有“得”, 舍弃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还学生一片思考空间。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在探索及合作交流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从而调动起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探求的热望就会得到维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自然相应地提高了。
如在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本文以情驭景写法的理解,备课组集体讨论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题:
“作者描写故都的秋天,为什么不写香山的红叶如火,也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这些名胜景色,却选取了文中的寻常景物?”
同样是语文,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本文结构严谨的体会,备课组集体讨论后,设计了如下的探究题:
“马克思的墓志铭是:‘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选世界。’假如恩格斯的悼词引用了这一名话,你认为应当置于哪一个自然段中的哪一个位置?为什么?”
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都积极地参与到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讨论中,讨论激烈,发言踊跃,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健康的小组建设是“少教多学”模式课堂的基础。
小组作为“少教多学”模式课堂的基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其建设是否健康决定着“少教多学”课堂模式的成功与否。以小组建设为基础的“少教多学”课堂模式要求学生全体参与,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本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参与课堂探究讨论都有所发展。对于学生而言,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和遗留的问题如果能够得到组内其他成员的关注和帮助,不仅有助于促进其个体的学习进步,而且有助于培养个体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因为有小组合作机制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所以比较容易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与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而组间的展示和点评,使个体同学在得到成就感的同时,也体现并加强了小组的荣誉感,同时使全班同学共同获益,正体现了“少教多学”的目标,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反之,如果小组建设不理想,组内成员关系松散,小组荣誉感就不强,组内探究讨论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少教多学”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尊重的一个标志,也是学生是否真正主动开始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语文教学中,当“少教多学”成为一种课堂教学习惯,学生的个性就会在对课堂问题的积极探究讨论中得到各取所需的发展,从而形成无数个独自精彩的个体,而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